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字号: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我国 “ 三农” 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 农村 “空心化” “老龄化” 现象日趋突出, 极大阻碍了乡村振兴进程。

  一、 现状问题

  一是乡村一线劳动力断代。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我国流动人口为xxx亿人,其中农民工总量为xx亿人,农民工占流动人口的比重达xx%。从年龄结构看,这些农民工中,绝大部分是xx岁至xx岁的农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留守妇女和老年人来维持, 受文化水平、认知能力、 身体素质等因素影响, 他们只能完成简单的农业生 产, 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后继乏人、 青黄不接, 甚至出现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现象。 “ 70后” 不愿种地、 “80后” 不会种地、 “90后”不提种地的现象日趋突出, 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当前农业生 产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是基层农业技术队伍断代。 近年来, 受机构和编制精简、基层工作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 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引进明显滞后, 导致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xx市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xx人, 其中本科学历xx人,大专及以下学历xx人, xx岁以下只有xx人; 现有技术人员专业层次较低, 而且年龄普遍偏大, 缺少系统性继续教育培训, 知识更新缓慢, 新技术、 新技能推广乏力。

  三是乡村农业管理人才断代。 农村大学生学有所成后, 大多留在城里工作, 不愿回到农村; 学历较低的农民为追求较高收入, 也纷纷进城务工, 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出现新老断层现象, 引导和带动乡村振兴的力量不足。xxx市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中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年龄超过xx岁, 他们的经济管理经验也多偏重于传统农业生产, 无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多样化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 对策建议

  一要强化主体意识, 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 “人” , 只有全面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受益主体、 建设主体和治理主体地位, 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 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 耐心细致地启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唤醒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 归属感和责任感。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规划制定及相关工作, 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性, 有助于从宏观层面解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渠道问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让农民对乡村事务享有充分的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呼应农民的利益关切,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各种利益、 矛盾和冲突, 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要健全体制机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完善产区水、电、路、渠、棚、灌等基础设施, 以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解决农民务农的后顾之忧。 完善相关产业发展机制和意见办法, 积极开发休闲农业、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推动农业与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加强土地规划与利用, 整合土地和劳动力资源, 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优势。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引入及培养力度, 做好综合服务, 优化发展环境, 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配套资源, 吸引劳动力回流。

  三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高校、 科研院所等机构专家、 农技人员到农村挂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让技术、 专利和科研成果持有人获得足够利益, 让农民获得技术帮助, 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丰富农业技术推广主体, 完善企业、 合作社、 农场和养殖、 种植大户中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 提高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让其专心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口自由流动机制, 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 既允许“村民进城” , 也倡导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各类 “人才下乡” , 允许有乡村情结的 “市民” 在乡间长期居住, 发挥 “乡贤” 在乡村治理中的 “ 情治” 作用和对农民的榜样作用,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 懂技术、 善经营、 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建立本地生源和流出劳动力人才库, 加强情感沟通, 鼓励当地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回乡创业。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简化审批流程, 在用地、 用电、 用水等配套服务上予以优惠, 对确立投资意向的项目落实 “ 保姆式” 等无偿代办服务, 并及时落实国家和省市优惠扶持政策。开展专项培训, 加大激励力度, 鼓励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以各种方式完成学业, 从农民现实困境出发提供农学交替的学习方式。 加大典型培育和引导宣传, 宣传报道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重视、 关注、 支持发展的良好氛围, 吸引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写作素材